Cendes>项目>TOD>国际化团队的TOD本土实践
客户:
规模:0 m2
时间:2020
目前TOD在中国发展的如火如荼,这种将轨道交通与物业开发结合的模式,带给了设计师新的机遇和挑战。山鼎设计自2018年来组建国际化团队,陆续参与了一系列TOD竞赛项目,在与国内外各位高手同台竞技后获得了不错的成绩。其中成都三色路站是以方案第一名中标,杨柳树站也是成功入围前三。但同时我们也发现,许多标段被以日建(NIKKEN),法铁(AREP)为首的境外设计公司成功中标拿走,他们的成功也必然有其原因。这也促使我们重新去思考并了解TOD这一国内新生设计领域的发展历程,全世界众多成功案例的背后因素,以及分享解决TOD设计领域中难点的一些经验。
TOD的来龙去脉
提起TOD,很多有相关体验的人第一反应是日本,香港和新加坡这些轨道交通发达的城市与国家,其实TOD 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新城市主义(NewUrbanism)倡导者之一美国人彼得·卡尔索尔普提出。二战后美国老百姓交通以汽车出行为主导,白天开车去市中心上班,下班后开车回到位于郊区的别墅。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选择搬到郊区居住,此举导致大量的城市人口向郊区迁移, 城市中心到了晚上成为人烟稀少的空城,从而引起了城市中心地区的衰落。这种衰落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——大量的低收入人群盘踞市中心,驱逐更多的中产阶级搬到郊区,还有能源与环境问题,土地价值问题等等。为了解决上述一系列危机并且重新实现城市中心化,上世纪90 年代初一种新的规划理念被提出,它倡导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开发模式,公共交通为地铁,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,以公交站点为中心,以400 ~ 800m(5—10 分钟步行路程)为半径建立集工作、商业、文化、教育、居住等为一体的城区,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型开发的有机协调模式。这种开发模式就是TOD(Transit-Oriented-Development)。
TOD开发土壤
国外研究TOD 最早最深入的当属美国,然而将TOD 模式发扬光大的却是日本和香港等亚洲区域。其实原因不难分析:TOD 模式追求的是土地高强度高密度开发,形成围绕公共交通的建筑综合体,然而这一点和美国人推崇的生活方式并不一致。
美国梦描述一个标准的中产阶级所配套的物质条件——一栋带院子的独立屋和两辆汽车。这种独立屋必然是土地低密度开发的产物,而汽车又与美国所崇尚的自由文化有关,不可或缺。有了车,自然没人坐地铁。所以,TOD 模式虽然是美国人创立的,并且确实在美国一些大城市有运用,但还是在美国大部分区域“水土不服”。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,非
常适合开展TOD 模式的城市,是那些土地价格昂贵,老百姓居住面积紧张,生活节奏很快的区域。日本东京,中国香港,北上广深等一线及二线城市就具有很好的TOD 开发土壤。

项目图库

关注我们的微信

用微信扫一扫右侧的二维码,立刻关注我们的微信
分享此页面

扫一扫右侧的二维码,将本页分享给您的好友或朋友圈吧

如对网站文字、图片等内容有任何意见或疑问,请联系: webfeedback@cendes.design

©2023 Cendes 蜀ICP备10202716号 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114号